北京時間5月8日,中國籃協正式啟動了歸化球員的籌備工作,向各球隊及地方體育局發出了關于入籍球員的管理辦法通知。這一舉措在體育界及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
在新的奧運會周期中,李凱爾繼續代表男籃的未來并不明朗。因此,尋找新的歸化球員成為了中國男籃的重要任務。目前效力于CBA聯賽的一些熱門外援,成為了潛在的歸化人選。然而,從下發的文件來看,歸化球員的具體管理、是否能夠完全等同于本土球員、以及CBA合同與國家隊合同的細節等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的指引。
特別是對于外援來說,合同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歸化球員的合同不如CBA合同具有吸引力,這將會大大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愿。這不僅僅是歸化政策的問題,也暴露了籃協在管理、政策和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對此,媒體人付政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點評。他向多家CBA俱樂部老總請教了他們對歸化球員政策的認知和態度。普遍的觀點是,籃協將歸化球員的引進、管理、政策探索等所有壓力都交給了俱樂部,卻沒有提供足夠的政策優惠和具體支持。他強調,籃協應該盡快制定并提供入籍球員引進的具體實施細則,明確各方責任和權益,以便各俱樂部能夠有所依據地開展工作。
對于國企俱樂部來說,他們或許能夠依靠分管領導申請高層次人才引進指標來支持歸化工作。然而,民營俱樂部在這方面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不僅缺乏相關部門的支持,而且要說服美國球員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經濟成本高昂。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民營企業在歸化方面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付政浩認為,這次歸化政策的推出,民營俱樂部的反應相對平淡,多數持觀望和猶豫的態度。
付政浩還提到,如果歸化成功,這些球員將有資格代表地方體育局參加全運會。但面對這一政策,他也提出了疑問:有多少美國人愿意真正放棄自己的國籍呢?同時,CBA公司對于歸化球員的出場時間等政策也只是參照本土球員,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更是難以給予。這無疑給歸化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和挑戰。